|
|
|
“被動式建筑”入中國,保持綠色建筑*優(yōu)勢
|
|
發(fā)布日期:[2014-10-17] 共閱[1425]次 |
被動式建筑起源于20世紀90年代的德國,這類建筑使用超厚的絕熱材料和復雜的門窗結構,通過建筑本身的構造達到的保溫隔熱性能,并利用太陽能 和家電設備的散熱為居室提供熱源,減少或不使用主動供應的能源?;顒映修k方朗詩集團表示,被動式建筑這一技術體系和理念的應用,有望為我國能源過度消耗以 及霧霾圍困的現狀提供來自房地產界的解決之道。 被動式建筑能節(jié)約90%的能耗 被動式建筑其實由來已久。在古代的許多氣候區(qū)域,如果建筑建造得當,就不再需要進行專門的供暖或制冷,如中世紀,面臨木材短缺的冰島居民建造的草 屋,雖然這些建筑沒有窗戶,也沒有散熱通風裝置,但仍可稱為被動式建筑的雛形。**真正功能性意義的被動式建筑并非住宅,而是一艘極地考察船。據文獻 記載,該船“墻壁采用涂有焦油的毛氈覆蓋,然后采用軟木填充物填充,接著敷設松木鑲板,以及一層厚毛氈,之后是不透氣的亞麻油地氈,后內側還有一層鑲 板。保溫層厚度基本都在40厘米左右。三層玻璃和其它防護措施,可以輕松抵抗寒冷的侵襲。" 而世界上*棟真正意義的被動式建筑在1991年由費斯特博士建造于德國的達姆施塔特,在建成至今的十幾年里,該建筑一直按照設計的要求正常運行, 取得了很好的節(jié)能效果。1996 年,Wolfgang Feist博士在德國達姆施塔特創(chuàng)建了被動式房屋研究所(Passive House Institute ,PHI),該研究所是目前被動式建筑研究的機構之一。作為德國著名物理學家和結構工程師,費斯特博士本人也被譽為被動式建筑標準的創(chuàng)始人。 在*被動式建筑誕生后的20年間,作為低能耗和*舒適度的節(jié)能建筑,被動式建筑已在世界各地尤其是德國得到了迅速推廣和廣泛應用。目前已經廣泛 的用于世界范圍內不同氣候條件下的各類建筑,其中包括公寓、學校、超市、工廠、寫字樓等,其宜居、生態(tài)、節(jié)能、環(huán)保、省錢性能獲得了歐洲各國的高度贊譽與 一致認同。據悉,*目前大約有60,000座被動式建筑,絕大多數建在德語區(qū)國家或斯堪的納維亞半島。在歐洲,圍繞著“被動式建筑"的開發(fā)建造,業(yè)已 形成了龐大而完整的產業(yè)供應鏈體系,該產業(yè)體系已成為歐洲低碳、零碳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,是歐洲新經濟的一大亮點。 以被動建筑迎擊中國霧霾時代 作為本次中國被動式建筑發(fā)展高峰論壇的承辦方,朗詩集團其實早已涉足建筑節(jié)能領域。據了解,朗詩綠色地產的住宅通過外墻保溫、節(jié)能門窗等技術,使建 筑節(jié)能率保證在65%以上,且100%采用可再生能源,以朗詩現有運行項目計算,每年約可節(jié)約能源5000萬KW?h,CO2減排量約5萬噸/年。 朗詩集團借鑒德國久負盛名的“弗勞恩霍夫"建筑研發(fā)基地,設立了占地4萬平方米的朗詩長興綠建研發(fā)基地,專門用于綠色建筑研發(fā)、示范、培訓和交流的 平臺,并已于今年列入*綠色建筑基地,并在基地中嚴格按照德國被動房標準打造了布魯克項目,成為中國*獲德國被動房研究所認證的大型被動房,也將是 中國*個同時按照綠建三星、德國DGNB和美國LEED認證標準實施的項目。 布魯克項目于4月11日正式竣工,值得一提的是當天氣密性檢測結果顯示,該房的氣密性遠優(yōu)于歐洲標準,成為中國夏熱冬冷地區(qū)的成功嘗試。其施工 質量也得到費斯特博士本人的高度評價。而這一項目的正式落成,也將成為我國房地產行業(yè)減少能源消耗、大限度防治霧霾的有益嘗試。 資料顯示,我國每年竣工的建筑面積約占世界50%以上,目前我國既有建筑面積已達460多億平方米,其中97%以上屬于高耗能建筑,這些房屋既 浪費資源,又污染環(huán)境,而已建成建筑中的能源過度消耗也成為霧霾肆虐的元兇之一。專家指出,經濟處于迅速發(fā)展的中國未來將會有幾百萬平方米的建筑面積,如 果這些建筑按照常規(guī)能源要求來建設,其能耗將會非常高,這將引起資源爭奪等“不和平"的現象。 被動式建筑的推廣,能在滿足人類基本舒適需求的前提下,盡量減少能耗,緩解資源緊缺的現狀,從而促進中國經濟社會平衡發(fā)展 |
|
|
|
|